体验“巴山剪纸”的精髓、感受“蜀绣”技艺的魅力……10月19日至20日,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举办了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通江分会场社区实践活动,吸引不少市民体验非遗项目,全方位展示了通江非遗保护、传承取得的新成果。
近年来,四川不断探索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途径,在大力实施振兴传统工艺、实施非遗传承发展工程的同时,深入推动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让全省各地的精品非遗项目焕发出新活力。
增添动能
近几年,四川深入挖掘全省非遗项目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加速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进程,让众多“沉睡”的非遗资源活起来,为四川旅游发展增添新动能。
在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市,绿陶备受国内外各界人士喜爱,产品远销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今位于该市的会理绿陶文化产业园已成为网红打卡点。“很多游客对绿陶很感兴趣,这为我们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契机。”凉山彝族自治州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绿釉陶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韩春寅介绍,为发展非遗旅游,当地先后投入4200万元对会理绿陶文化产业园进行了提档升级,重点完善了绿陶博物馆功能建设,提升了游客中心服务功能,在2017年创建成为3A级景区。
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的桃坪羌寨是不少影视剧的拍摄取景地,也是备受游客喜爱的旅游景区。“除了‘逛吃’的观光模式,还能看到羌族释比戏、羊皮鼓舞,参加花儿纳吉活动,在旅途中感受非遗的别样魅力。”重庆游客李何茹说。
在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羌历新年是旅游活动的“重头戏”。2020年羌历新年期间,41万游客涌进北川羌族自治县品美食、赏文化、观民俗,在短短3天时间就带动该县实现假日旅游总收入4.8亿元。
如今,四川正大力开展非遗进景区、民宿等行动,持续打造非遗旅游目的地、非遗旅游线路,让非遗与旅游“牵手”,持续丰富游客旅程。
助力增收
四川地域广阔、非遗资源丰富。据统计,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四川就有153项之多。如何让这些非遗项目在助力乡村振兴和群众增收中发挥作用,始终是四川非遗工作的重点。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四川依托全省350余个传统工艺项目,设立了162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带动2万余名群众就业,帮助近800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推动全省乡村振兴、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
走进广元市朝天区麻柳乡麻柳刺绣传习所,一件件精美的刺绣作品让人眼前一亮。2015年,麻柳乡建成麻柳刺绣传习所,并成立了虞美人麻柳刺绣专业合作社,通过农民夜校、特色技能班等形式,组织留守妇女学习麻柳刺绣技艺,参与的绣娘年均创收2万余元。
“学员们通过学习绿陶制作技艺,改善了生活。”韩春寅介绍,在会理绿陶文化产业园学习的青年学徒每月可以挣3000至6000元不等的工资,绿陶产量也从日产100件增加到500件,“学员们获得了稳定收入,绿陶传承也有了‘稳得住’的队伍。”
在攀枝花市米易县新山村,古老的傈僳族织布技艺、刺绣技艺、葫芦笙舞等18项非遗项目不仅为傈僳梯田景区增添了文化内涵,更让许多当地村民获得新职业,成为旅游从业者。
非遗项目的经济价值让不少群众获得稳定收入的同时,也有效推动了四川非遗保护工作持续向好发展。以广元市朝天区的非遗项目麻柳刺绣为例,除了13名工艺大师和传承人外,当地能刺绣的妇女已多达数百人。
融入生活
今年端午节假期,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四川省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在广元市举办,一系列可观赏、可体验、可品尝的非遗新产品为游客献上一场精彩的非遗盛宴。
“很多非遗产品都融入了新元素,更加符合我们消费者的审美和需求。”陕西游客王其峰说,创新让许多非遗项目有了新活力。“希望能涌现出更多继承好传统工法和技艺、让人耳目一新的非遗产品。”
为推动非遗产品创新,四川省通过实施传统工艺振兴、推进文旅融合、加强非遗整体性保护等举措,让众多非遗项目有了创新产品和新的展现形式。
2020年,四川省委宣传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建成50个传承发展有力、品牌效应突出、社会经济效益领先的省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促进非遗融入现实生活,实现发展振兴。今年8月,首批10个四川省非遗保护传承基地名单对外公布。
今年10月,四川省第五届农村手工艺大师(乡村美食大师)即将评选出炉,新晋的50名乡村美食类手工艺大师将更好地助力四川乡村美食类生产生活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接下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将深入推进非遗法规制度完善、非遗整体性保护等多项具体工作,以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履约工作为重要抓手,夯实非遗保护工作基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四川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
了解更多旅游信息,请登陆:泉州西湖假期旅行社
公司电话:0595-22176648、288921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