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月份开始,黄山风景区西海、松谷自动监测站投入运营,标志着国内首个生态功能自动监测云平台正式启用。该平台实现环境质量、生态效应、多指标关联度的实时监测与分析,为景区生态环境承载力预警提供了科学依据。
黄山是以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山岳型景区,旅游发展对生态环境资源具有强烈的依附性。高海拔地区植物生存的生态条件原本脆弱,加上大量游客纷至沓来,致使黄山风景区一度出现土壤板结、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岩石沙化等“生态疲劳”现象。 1987年,受“海洋休渔期”和“封山育林”的启发,黄山风景区在国内最先探索景点封闭轮休,对超负荷运转的景点实行3年至5年的封闭轮休,通过人工辅助自然恢复的方式修复生态环境。此后,该景区启动古树名木调查和高海拔生态脆弱景区植被保护和恢复系列技术研究工作,建立了高海拔地带多种代表性植物回归模型,为景点封闭轮休提供决策依据。 1989年4月,省人大常委会通过《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封闭轮休制度首次以法规形式予以明确;2010年,省质监局发布黄山风景区景点封闭轮休规范的基本要求、封闭期管理和开放期管理三项省级地方标准,向全省旅游景区推广。
近30年来,黄山风景区相继对始信峰、莲花峰、天都峰、狮子峰、丹霞峰等近10处景点实行多轮封闭轮休,促进了自然生态恢复,探索出一条山岳型景区生态资源保护新路,景区空气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区域环境噪声质量始终达到或优于国家一级或一类标准。据省林业厅最新确认的黄山风景区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黄山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70年代的56%提升到98.29%,林木绿化率达到98.53%。
记者日前登上天都峰看到,游道两侧的地被植物长势喜人,部分游人践踏裸露区域已被植物密集覆盖。景区园林部门工作人员介绍,天都峰去年3月底结束为期5年的封闭轮休,重新对游人开放。轮休期跟踪监测结果表明,天都峰的主要树种新梢年均生长量增幅达20%以上,游道两侧和观景台周围的植物种类增加5%左右,植被覆盖度增加80%以上;林下腐殖质厚度由无到有,平均增加2.5厘米以上,土壤微生物种类、数量和活性都得到明显改善或增长。
黄山风景区负责人介绍,该景区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将于明年底初步建成,实现生态环境监测全覆盖。届时,景区气象、水文、大气、土壤、植被、动物等40多项生态系统指标的实时动态,将一目了然。
了解更多旅游信息,请登陆:泉州西湖假期旅行社
公司电话:0595-22176648、22176649、28892188 |